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曾诞生了无数个“第一”:我国第一家自来水厂、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煤气厂……曾经,这些厂房随着城市发展日渐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一个个见证风云变幻的老建筑。如何将这些老建筑留下来、保护好、再利用,成为了时代留给杨浦的命题。
2020年9月,杨浦区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落实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举措。三年后,2023年11月8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展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开幕,向世界展现杨浦的风采。
当天,上海市文化旅游局 (上海市文物局) 副局长向义海、杨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浩出席开幕仪式。《杨浦百年·工业印迹》口述历史系列专题片发布仪式启动,并向鸣谢单位和鸣谢个人代表颁发证书,感谢社会各界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展位于杨浦滨江毛麻仓库一楼,以“百年焕新 大工重铸”为主题,分为“工业根脉”“叠合生长”“生活秀带”“涤岸之兴”四大展区,展览面积共1600平方米。
展览通过场景再现、模型展示、互动体验、图文介绍等方式,讲述了杨浦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指引下,使“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的创新探索。
展览入口处,一面巨大的光栅3D立体墙将杨浦滨江沿岸的风光进行了新旧对比,人们从墙的一头走至另一头,便能同时看到数十年前老式住宅小区、厂房林立的江畔旧照,以及现在杨浦滨江沿岸的新兴kaiyun官方网站景色。城区发展之迅猛,令人感慨。
在“工业根脉”展区,曾在棉纺织厂“工作”多年的老式梳棉机、迷宫一般的水厂管线图、“退休”了的水泵、一辆生了锈的凤凰牌自行车……巨大的工业设施设备和从前弄堂里常见的老物件,都把人拉回到上世纪的生活。曾经在“杨树浦”诞生的诸多工业史上“中国第一”“远东之最”,如今也以实物、图片等形式,留下了“杨浦制造”的迷人痕迹。
沿着参观路线缓缓前进,在“叠合生长”展区,蓝色的主色调展现出科技与人文之美。借助专业团队的图纸“翻译”技术,展区现场复刻展示了绿之丘、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上海市市东中学吕型伟书院等11个建筑模型,呈现了11个代表性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案例,让观众感受到历史记忆的沉淀,也让人们看到杨浦如何像善待老人一样善待老建筑。
在“生活秀带”展区,近年来杨浦的飞速发展呈于眼前,“生活秀带”活力奔涌,重磅赛事、国际大展、时尚节庆纷至沓来,曾经“存而不觉”的历史建筑真正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为市民群众带来全新体验。
最后,在“涤岸之兴”展区,展馆展望了未来的城市和世界级的滨水岸线。这里有青年学子的畅想,更迸发着杨浦这座城市的未来创意,让人们聆听当下与未来的对话。随着世界级滨水区的开发建设,杨浦正以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为契机,让更多文物建筑和工业遗产成为融和城市记忆和产业发展的最美空间,以最Young的姿态张开怀抱,拥抱未来。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融合了在滨江工作生活的亲历者“口述历史”的镜头语言、老工厂传统工艺流程的灯光流线以及重要工业遗产档案抢救中的研究甄别等,全景式、多角度呈现文物建筑、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魅力和神韵,旨在打开感知工业文明、读懂城区文脉的新窗口,开辟文物保护利用、探索创新实践的新视角,展现大规模工业遗产转型赋能、焕发活力的新气象。
本次展览中,不少老物件儿是展方从市民群众中募集而来。比如展陈室内有一抽屉的老自行车票,就出自收藏爱好者史国庆。史先生说,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杨浦人,年轻时曾在唐山路上的上海自行车厂上了多年班,这段经历给他带来的不仅是对自行车的热爱,更有一份对“厂区生活”的深深眷恋。收藏自行车票,自此成为了他的爱好。“没想到收藏了这么久的票子,现在还能有用武之地。”
开展前,史先生作为参展代表提前来探展。他说,这次的展览办得很“有味道”,展现出了杨浦一路的巨变。“这次我把车票都拿出来展示,是希望给更多的年轻人看,原来杨浦还有这样的过往,原来如今的城市已发生巨大改变。只有让年轻人了解过去,才能拥抱未来。”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主办,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杨浦区文物局承办。历经半年筹备,展览得到了市区相关部门的悉心指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此次展览是杨浦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探索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机制的综合展现,也是一扇向社会公众宣传文物工作科学理念的窗口,全景式展示“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的不凡历程。
此外,伴随着本次展览的开幕,12集沉浸式《杨浦百年·工业印迹》口述历史系列专题片也同步首发。该系列专题片汇集了“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一批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职工代表,参与滨kaiyun官方网站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建设者代表等19位访谈嘉宾的真情讲述,力求以不同维度、不同视角,真切还原工业时代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