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提到,“要在大飞机、工业母机、深海装备、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金壮龙的发言让“工业母机”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工业母机是什么“机”,凭什么和大飞机、深海装备等“大国重器”相提并论?
4月10日—15日,中国国际机床展(CIMT)第18届展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火爆举行。为什么说火爆?此次展会规模14万平方米,参展商来自28个国家1600多家企业,4月10—13日累计进馆27.5万总人次,与CIMT2021相比增长28.55%;其中进馆观众人数与CIMT2021相比增长超30%,馆内观众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
工业母机——机床的代名词,被称为工业之母,是工业现代化基石。工业母机热度的上升,完全符合我国工业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逻辑。工业母机迎来战略机遇期。
在第18届中国国际机床展(CIMT2023)期间,CIMT工业母机及模具生态发展研讨会在4月12日召开,一场关于工业母机“危”与“机”的大讨论,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在重大的战略机遇面前,工业母机依然存在“危机”吗?这是一片红海还是蓝海?解决之道在哪里?50余位智库专家、行业大咖、产业投资者和服务者对此畅所欲言,各执灼见,求解工业母机产业进阶迭代之道,探求上下游协同融合之路。
工业母机之所以被称为“母”,是因为它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工业母机产业是世界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隐形力量”。它是工业母机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落实产业基础高级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处于工业制造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在电子通信、汽车制造、高端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军工装备和工程机械等产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根据赛迪顾问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3年稳居世界最大机床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其中2021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占全球总体比例为35.1%,超过日本及德国的占比总和。
工业母机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焦点,国外品牌正对国产品牌形成“夹击之势”。美、德、日等工业强国纷纷将工业母机视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日本马扎克、德国德玛吉、哈默、美国哈斯等国外品牌一直占据国内高端工业母机市场的主导地位。我国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母机产业链,但在共性基础和关键零部件领域与日、德、美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一方面,我国高端工业母机产品的基础材料、传动部件和功能部件等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品牌市场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国高档数控系统、人才知识储备等软性条件不足。
工业母机产业是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基础,2021年8月,国资委将工业母机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放在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kaiyun官网源汽车等领域首位,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以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工业母机产业涉及的产业链更深,行业面更广,可为整个工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进行有效支撑,确保重点产业链环节的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
但纵观未来,中国工业母机亦正迎来发展良机。赛迪研究院赛迪顾kaiyun官网问业务总监、智能装备产研中心总经理张凌燕认为,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工业母机发展机遇有三。其一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推动制造强国战略的新举措,将从组织、创新、协同、生态等多维度进一步优化,为工业母机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覆盖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但目前我国国家层面上工业母机相关专业化产业集群依然是缺席的。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已是趋势所向、目标所指。
其二是全球制造业转移态势下产品“走出去”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RCEP等多边机制持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工业母机将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合作共赢,产品稳定性、供货能力、性价比、售后服务、品牌影响力等全方位提升,2022年9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母机产业突破了全数字化高速高精运动控制、多轴联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自主开发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中国工业母机产品已逐步具备参与中高端市场竞争的能力。
其三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工业母机发展提供机遇,一边是新技术新场景应用不断融合,一边是产业链协同模式业态不断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智能预警、实时监测等功能,工业元宇宙、数字孪生等虚拟加工场景下不断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金融、技术孵化、人才培养、物流等,使一站式供应链平台、数字化产品对接供需平台等新型工业服务平台不断迭代、融合。
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器械刀具技术协会秘书长田良表示,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竞争、产业协同、产业链供应链保障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亟需向上、向新、向强,以更具活力、更具韧性、更具自主优势的产业能力来应对发展挑战,进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而深度介入中国工业母机产业链15年的中安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胡文铎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工业母机行业存在“四大痛点”。痛点之一,是知识不对称造成的采购之难。作为中国工业母机产业的下游企业和服务对象,即工业母机的最终采购者和使用者,很多都是民营企业或中小微工业企业,这些制造企业第一个面临的就是工业母机及相关配套的采购难问题。企业的一条流水线,是由若干kaiyun官网台工业母机组成,一台机床往往需要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的机床配件来与之进行配套,这个采购量及其中的技术匹配,如果让每一家工厂或企业独立完成都是很困难的。展会让采购企业“有地方可买”,但是它与“买到”之间,还存在一个长长的障碍。
痛点之二,是技术不对称造成的组装之难。企业在成功采购了机床设备和相关备品配件之后,靠什么技术能够把它组装起来,从而形成生产制造所需要的工艺和流水以及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必然离不开上游供应商或第三方技术服务商提供的技术服务。
痛点之三,是使用机床的人才短缺。机床的生产使用和维护保养,都需要专业而熟练的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正是当前人力资源结构中严重短缺的。
痛点之四,是工业母机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积累的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之痛。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全国各省市也都在大力推动各产业板块的数转智改工作,无一不涉及大数据的收集和使用。那么“数”从何来,“数”为何用?“其实很简单,数为机床来,数为机床用。”胡文铎表示,但是目前缺乏一个载体或平台来进行行业性地从数据采集、数据清洗到提升价值和规范化服务,最终能够用之于国家进行宏观管理决策和企业进行更精益和精密生产。
胡文铎认为,其实四大痛点存在的根源,都在于在整个产业生态层面上缺乏一个载体和平台,这个载体和平台,是独立于工业母机及相关配套制造商和使用方制造型企业之外的,亦即第三方载体或平台。这个载体或平台,既集成联结整个行业生态的知识、技术,又负责培训和输出各种细分技术人才,更负责收集技术数据并进行分析计算和转化分发。
作为此次活动承办方之一的仕泰隆工业服务中心,长期专注于第三方工业服务载体和平台的建设运营。仕泰隆集团创立于1999年,是全国率先提出“工业超市”连锁概念的企业,为中国的制造企业提供一站式工业品采购和服务平台,历经20多年的发展,企业已经从最初的代理商模式不断地迭代蝶变到专业市场模式1.0版、机床商城模式2.0版、工业服务商圈模式3.0版。
仕泰隆工业服务中心总经理对胡文铎所提“四大痛点”深表认同并深有同感,寻求“四大痛点”解决之道,正是他发起和承办此次研讨会的初衷和诉求。他深知,就如企业生产流水线是由包括机床在内的成百上千组件精密构成环环相扣一样,解决“四大痛点”也绝不是单靠一家企业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靠成千数万家企业共同构建一个全业型生态,所有企业在这个生态系统里相互依存、融合协同、共同繁荣。“独花难为春,一木不成林。”
优质的生态,是行业繁荣的高级阶段。在优质的产业生态之中,上下游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向心力,就是秉持“工匠精神”,专注于自己专业领域的探索创新和精益求精,而不是把更多精力放在互“卷”和“纾痛”上。
“生态是全行业进步的潮汐,生态好了,全行业便如潮涌一般发展进步,大家都是海面上跳舞的浪花。所以说,生态孕育着未来。”侍贤君说。
仕泰隆工业服务中心的平台属性,决定了它比产业内任何企业都更加追求“生态美”,这是仕泰隆最底层的价值逻辑。
在工业服务这条路上,仕泰隆20余年如一日地持续深耕精作,已经积累了深厚的生态和技术基础。生态的基础在于它所团结关联的数万家企业形成的庞大生态圈,技术的基础在于它自主研发的飞象云平台,其通过创新研发的设备数据采集器和VMES可视化生产管理系统,为金属加工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该平台通过 “硬件 + 软件” 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轻量化设计及嵌入式算法的高速迭代,打造了一套 “PLC 体外平行数字仿生系统”,大大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成本,可快速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率。
侍贤君认为,以工业服务平台的力量,双向整合全球高端装备供应链和全国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助力中国工业母机打造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平台是独立于任何个体制造商、却又服务于每一个体制造商的综合机制,集展示交易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人才实训中心、产能共享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六大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制造商提供关于工业母机和相关软硬件配套的一切服务,不失为面向未来的高效率、一站式解决之道。
“企业尽管去创新,去创造,把最优秀的产品拿到平台,由平台帮你匹配用户、生态配套、技术输出、人才培训,以及数据收集、分析和回馈,这样不仅是根除了‘痛点’之痼疾,更让全行业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向心力,让大家都携起手来,共创精彩的未来,为实现产业强国、科技强国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侍贤君说。